有一個影片是用腿部向上「蹬」階,有一個影片是專注來主動「拉起」後方腳掌與等待身體一起向前失衡/失重,也就是使用姿勢跑法的失重理論來爬山。
用腿部向上蹬階,是以膝蓋為支點來用力,所以主要的感受到的緊繃點會在膝蓋周圍的肌肉(如股四頭),所以這比較容易出現膝關節周圍肌肉的不適或受傷;而專注在拉起的動作,以支撐腳的腳掌前緣為支點,用力的部位會分散到整個支撐腳,理想的狀態下比較不會有特定肌群特別疲勞或受傷。
有一個影片是用腿部向上「蹬」階,有一個影片是專注來主動「拉起」後方腳掌與等待身體一起向前失衡/失重,也就是使用姿勢跑法的失重理論來爬山。
用腿部向上蹬階,是以膝蓋為支點來用力,所以主要的感受到的緊繃點會在膝蓋周圍的肌肉(如股四頭),所以這比較容易出現膝關節周圍肌肉的不適或受傷;而專注在拉起的動作,以支撐腳的腳掌前緣為支點,用力的部位會分散到整個支撐腳,理想的狀態下比較不會有特定肌群特別疲勞或受傷。
之前有分享《Training for the Uphill Athlete》及《Training for the New Alpinism》的內容,其中內容有談到關於爬山的肌力訓練,作者提到肌力訓練的投資是很有「效率」的,而訓練動作的部份,因為對山姆來說,肌力訓練的動作與實際在教學的動作並無不同,所以就沒有繼續分享,但很意外有學員問到後續導讀的問題。
▼ 文章集:https://www.runningquotient.com/group-forum/category?cid=90
首先,關於肌力訓練,主要是談「自由重量」的肌力訓練,不是機械式訓練,而目的在發展「肌力」,而不是在「肌肥大」這件事情。而肌力動作的部份,上肢不外乎是「伏地挺身」及「引體向上」,下肢不外乎是膝主導動作,像是背蹲舉、弓步、單腳蹲、上階梯等,而書上沒提到「髖」主導的動作。
「核心訓練」的部份,書上寫的動作,我不是完全認同,因為現在的核心訓練主要是「抵抗」動作產生,而不是「產生」動作,山姆不會因為作者是很厲害的人物,所以就採信書上的內容,有的動作很不錯,而這山姆在訓練或教課時也都會教,像是棒平式、土耳其起立。
▼[Training for the New Alpinism] 耐力型運動為什麼要練最大肌力?肌力變好為什麼能改善耐力呢??
https://www.runningquotient.com/group-forum/topic?tid=1211
大概就是這樣,真得沒有特殊的方式或動作啦!
之前曾經想開一門課,但嚮導學生沒有時間,所以暫時還沒開,當初的想法是:
一.找一座山,如陽明山的七星山,計時,從登山口到山頂要多久時間。
二.進行4週的肌力訓練(每週進行二次)。
三.再重爬一次,計時,從登山口到山頂要多少時間。
藉由這個方式,讓民眾實際去體會肌力訓練對於爬山的實質幫助,而且風險是可以控制的。講的風險及強度可以控制,有的人不太熟悉,這意思是說。傳統上,不少人都是以爬山來作為訓練,但「上」山之後,就是要「下」山,若您中途不舒服、體力透支或受傷,下山這件事可能需要他人幫忙;但肌力訓練的部份,您在室內,可以訓練量及強度都是可以控制的,所以風險性相對較低但有效果。
只要您覺得某個課表、技術可以改善登山表現,您都可以依照上述的方式去實驗囉。若大家有興趣,也許之後會開一個講座會分享書上肌力訓練的內容囉。
運動員太強調「意志力」,不是說意志力不重要,意志力要用在別的地方,什麼地方?規律的生活、該訓練就訓練、該休息就休息、什麼不要吃就不要吃、該睡覺就睡覺、不該做的事情就不該做,意志力少用在「ㄍㄧㄥ」這件事情上(訓練)。
原子習慣之潛伏之力的停滯期:失望之谷/精熟需要耐性
http://www.unclesam.cc/blog/valley-of-disappointment/
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系統討論區 | 群組
https://www.runningquotient.com/group-forum?id=34
近期課程整理(1對1服務)
http://www.unclesam.cc/blog/lectures/
改變人生的最強呼吸法!:連氣喘都能改善,還能順帶瘦身!
https://bit.ly/3gUD4i1
[書摘] 睡覺也保持鼻呼吸:改善睡眠品質的簡單方法
https://www.unclesam.cc/blog/sleep-quality/
閉氣主題串(付費討論區):
https://bit.ly/2EGpuR1
[分享會] 改變人生的最強呼吸法!
http://www.unclesam.cc/blog/the-oxygen-advantage/
物理老師說:「已經有70-80分程度的學生,通常都喜歡挑戰很難的題目,但不一定有幫助,反而去練習基本題會有幫助。因為複雜或困難的題目其實都是基本理論的組合與變化,只要能熟練基本功,成績自然就會進步了。」
在訓練的道理也是一樣,初學者可能因為接觸各種花樣與工具而進步,所以會認為挑戰更複雜的動作會帶來更進一步的進步,但其實可能性不大,反而好好把核心觀念與基本動作學好,身體素質與肌力就會更上層樓了。
道理都是相通的,簡單但不輕鬆的事情,常去做就會看到進步,複雜、變化或趣味應該建構在基本動作上。
遇到什麼問題就用什麼方法,或者用什麼方法可以處理什麼問題,這是理論(顯性知識)與理想,黑紙白字寫在文獻或書上,但不見得適合每個案例,所以訓練時,常會需要客戶的回饋,問隔天的狀況如何,或者運動當下與隔天的狀況如何,根據回饋來調整或維持訓練內容,這是專業人員累積經驗(隱性知識)的方式。
訓練一段時間,慢慢改善下肢與上肢的肌力,很高興聽到客戶在爬山時(一日O聖),膝蓋的傷勢沒有復發了,狀況也好很多,繼續努力。
爆發力訓練,什麼叫做"快"?內隱知識!
http://www.unclesam.cc/blog/implicit-knowledge/
近期課程整理(1對1服務):
http://www.unclesam.cc/blog/le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