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in 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強膝訓練

運動員姿勢髖關節外展的觀點要點:骨盆控制

pelvic_drop

在《強膝訓練》第五章髖關節動作喚醒術,有提到運動員姿勢髖關節外展動作,有另一個觀察要點,在進行動作時,骨盆不要歪一邊(一邊高一邊低),如上圖的左邊,可以觀察到,骨盆傾斜的比較多,髖關節側邊肌肉沒處在一個適當的位置,所以訓練會不太有什麼感覺,同時,你也可以觀察,通常也會伴隨上半身偏離一邊。

一旦讓骨盆更接近「水平」,如上圖右,你就比較能感覺到髖關節側邊的張力,對於缺乏單邊訓練的人,他會覺得動作很吃力,甚至有的人會感覺到臀部側邊快要抽筋了。

骨盆控制屬於一種體感控制的一樣,這需要時間,讓身體去了解適當的體線、肌肉張力位置及建立肌肉的耐力(這也是為什麼反覆次數要比較多的原因),當骨盆控制進步,它可以提供脊椎及下肢一個穩定的平台,讓動作進行更有效率、減少代償的發生。

而「運動員姿勢髖關節外展」動作的細節,可以直接閱讀《強膝訓練》第五章囉。

書上使用到的器材,可以到山姆伯伯網路商城選購囉:https://store.unclesam.cc/

壁球運動,往前跨步擊球,速度快不起來。

forward_lunge

在進行肌力訓練的過程中,吳翊君壁球選手問我:「在進行前跨擊球(救球)時,速度沒辦法快,專項教練認為是肌力不足」所以是否發展下肢肌力就能解決這問題呢?

就山姆的觀點,若可以做出前跨步動作,但快不了,我會排除肌力不足的問題,主要還是跟「重心轉移」的問題有關,如何快速將身體重心從站立轉移到前跨步。

從髖關節的角度來看,往前跨步的動作,就是「一屈(flexion)一伸(extension)」的動作,往前跨的一邊是髖關節屈曲的動作,而另外一邊(即後腳)則是髖關節伸展的動作,兩邊要相互配合,跨的速度及距離才會好。

以上面這張照片為例,右腳往前跨時,左邊髖關節必須配合做出伸展動作,這樣前跨的速度才會快;若左邊髖關節緊繃而沒辦法配合做出適當的伸展時,跨步的動作就會受到限制,不管是速度、距離、費力程度等,所以對於髖關節緊繃的人來說,若可以適時地去做放鬆、伸展,同時搭配主動收縮來改善髖關節伸展肌群的肌力,髖關節前側緊繃的問題就可以獲得改善,相信前跨擊球的速度就會提升了。

怎麼去改善髖關節的緊繃,依照《強膝訓練》計劃這本書的熱身流程去做,其實就會改善,重點就是要「規律」地花時間,而在上課熱身中,會帶到腹部按摩,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以上提供個人想法。

膝蓋不適或疼痛應盡量先減少或避免過於動態的動作。

膝蓋會不適或疼痛時,對於「動態」或速度「快」的動作,即使不會疼痛,也要留意動作「內容」,因為有可能身體是透過「代償」的方式來「躲」過不適的位置。

分享實際的案例,有學員膝蓋前側不舒服(平常及從事運動時),他的教練安排大量的「前弓步」來發展下肢的動態控制(動態肌力),但膝關節並沒有改善,反而加深原本膝蓋的問題。

為什麼呢?因為就如一開始所說的,若慢速的動作都卡卡或有不適,而為了做更「快」的動作時,身體為了「躲」過疼痛,可能會出現不一樣的動作「軌跡」,除了原本膝蓋的疼痛沒有好之外,反而有可能導致其它部位出狀況。

因此,我會建議若膝蓋不適或疼痛時,「靜態」動作會優於「動態」動作,所以像分腿底部等長維持、分腿蹲,會優於前弓步、後弓步、側弓步這類的動作。

以上建議。

修正六角槓硬舉拱腰:腳用力推地與站直(動作指導語)

關於在進行硬舉時會「拱腰」,從「動作指導語」的觀點,山姆分享實務經驗。

通常遇到學員「拱腰」的問題時,山姆會問學員一句話「你在進行動作時,大腦怎麼想?」 因為大腦怎麼想會影響到動作的「表現」,學員大部份的回應會以「大腿用力」或「腳用力往地上推」為主;若大腦這樣想,動作會出現「拱腰」,表示這樣的「指導語」不適合他。
想像一下,在進行硬舉時,身體是要往「上↑」站直,但給身體的提示語反而是要往「下↓」用力,除非對動作非常熟練,可以「無意識(自動化)」做好各個環節,不然很難達到「一心多用」,所以就變成,大腦在思考「腳用力往地上推」的時候,手臂及背部的張力就降低,動作就像《強膝訓練》書上第六章提的「用力瞬間會駝背,像釣到魚的釣竿一樣」。

上背張力降低的影響,可以從「放射張力」或「共同收縮」來說明,進行硬舉動作,若雙手可以專注握緊槓鈴,從手腕、手臂至上背一起共同參與收縮,徵招更多相關的肌肉群來進行動作,這有助於讓您舉起更重的重量;但若同樣重量,但上背張力卻下降,這就會影響動作的品質及成功率。

若「腳用力往地上推」的提示語不適合學員,該怎麼調整呢?

我習慣使用的提示語會專注在上半身,像是「長高」、「想像要量身高」或者「把胸前Logo秀給前面的教練看」,提示語提示身體的用力方向跟硬舉的動作較為一致,都是往「上↑」,「拱腰」的部份通常都會「立即」獲得改善。

這提示語會有一個好處,當你拉不起來時,就真得拉不起來,比較不會出現身體呈釣竿的狀況,至於握力不足的部分,「農夫走路」是我的首選。

影片左,學員自己的用力方式。 影片右,提示語,站直。

為什麼六角槓下面要用墊子?是吸音吸震對嗎?

deadlift

為什麼六角槓下面要用墊子?是吸音吸震對嗎?

不是,主要是「墊高」,讓操作者可以在一個比較適當的姿勢進行啟始動作。

每個人身材比例不同,對於特定動作,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維持「穩定」的「適當」姿勢。

以硬舉動作來說,有的身材比例必須使用更大的髖屈角度才有辦法握到槓鈴,即上半身要更為前傾才有辦法握到槓鈴(或六角槓)。

就教學所觀察到的狀況,當進行動作所需要的髖屈角度「大於」自身擁有的髖屈角度時,為了要握到槓鈴,他會透過「腰椎(下背)」的彎屈來補足髖屈的不足(參考書圖. 2.11),可以預期在進行動作時,腰椎會更大的壓力。

若進行動作所需要的髖屈角度「等於」或「接近」自身擁有的髖屈角度時,我們都知道,在關節的末端活動範圍下,關節其實是處於一個較不穩定的狀態,而在關節不穩定的情況下進行動作,動作控制及力量傳遞都會較差。

在肌力訓練時,不希望在上述兩種情況下進行動作,因為受傷風險較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將槓鈴「墊高」,讓身體在較為良好的姿勢下進行訓練,這會Z>B。

某些動作就是比較適合某些身材比例的人,這是現實,除非有比賽需求,不然就調整動作的配置,讓動作做起來比較「舒服」。

對教練來說,學員有做出我們要的動作也漸進負荷,而且學員也做的舒服,這是兩贏的局面,再好也不過了。

類似的內容在《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強膝訓練第6章你也找得到囉。

對於只有週末會爬山的族群來說,平常適合練《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強膝訓練》的課表嗎?

對於只有週末會爬山的族群來說,平常適合練《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強膝訓練》的課表嗎?

「適合」。

課表的部分可以依照書上的進行操作,若平日可以進行2天的肌力訓練,我會建議進行高反覆次數,原因在於「所有訓練皆為體能訓練」,與低反覆次數×高強度相比,「高反覆次數」所發展的體能會更接近爬山這種耐力型運動的需求,山姆在訓練上會推薦『15次/20次』反覆次數,保留次數為『2~3次』。比方說,若今天啞鈴酒杯式分腿蹲每邊要進行15下,我們會持18RM重量的啞鈴來進行15次。

操作指南:
1. 課表中的每個動作,原本為3組改為進行2組,第1組為熱身,10次;第2組反覆次數至少15下。
2. 雙邊動作,反覆次數目標設定在20次,像是硬舉、伏地挺身、反式划船等。
3. 單邊動作,反覆次數目標設定在15次,像是分腿蹲、後腳抬高蹲。
4. 核心訓練動作,可以維持原本的內容。

高反覆次數的優點如下:

1. 發展毛細血管密度,讓身體更快的進行恢復,降低疲勞的累積。
2. 發展基礎動作模式,專注在動作的學習及操作。
3. 發展肌腱韌帶強度。
4. 發展出的體能會接近耐力型運動,如負重登山。

這樣的方式會帶來「急性疲勞」,但這個疲勞消退的會很快,恢復也比較快。

山姆在自主訓練也都是依照上面的指南在進行,雖然平日沒有在爬山或跑步,但週末背著小朋友在爬山時,相較於過去進行3組×10下或者3組5下的強度來說,「高反覆次數」所帶來的幫助更為有幫助。

訓練前有膝蓋疼痛怎麼辦?

首先,熱身。
熱身流程要確實做,體溫升高會降低疼痛感。

第二,動作喚醒。
在熱身流程中的「動作喚醒」可以安排「分腿蹲底部維持(等長訓練)」的動作來喚醒膝關節周圍的肌肉,研究指出,等長訓練可以緩減疼痛。

第三,漸進活動範圍。
在可忍受疼痛且不影響動作品質的活動範圍下進行訓練。

這是山姆的訓練原則及經驗,動會比不動來的好,訓練本身就是一種復健。

關於訓練的思維、動作及課表,可以閱讀山姆的新書《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強膝訓練》。

[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強膝訓練] 到底喚醒要進行幾次或幾秒呢?

在《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強膝訓練》有提到關於髖關節動作喚醒術的部份,到底應該做多久或幾次呢?

以教學經驗來說,大家容易認為「喚醒」就是要做到「力竭」或「發抖」,但其實並非如此,可以把什麼都沒做當作「0分」,而力竭當作「10分」,喚醒的部分大概就是「7分」,當然這不是確切的數據,而是一個「概念」。

glute_activation

由於每個人的肌力水平不同,所以喚醒所需要的「時間」或「次數」也會不同,以我們教練在訓練的話,針對迷你彈力帶的「運動員姿勢的髖關節外展」動作,次數會進行每邊「15次」,但給一般學員的部分是每邊「10~12次」,愈多並不代表愈好,因為次數愈多,控制能力也需要愈好;而次數太少也達不到喚醒的效果,比方說,只進行5次的話,喚醒的部位還沒有「感覺」時,動作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