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in 線上影片區

[講座影片] 深入解剖麥克波羅伊肌力與體能訓練系統(全程中文)(1080p HD畫質)

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邀請到人在美國春田攻讀肌力與體能科學碩士,同時也在全球知名訓練中心麥克波羅伊肌力與體能訓練中心實習的的好友熊璟鴻,來跟大家深入解剖這知名訓練中心的《課表規劃系統、能量系統訓練、場館動線流程、客戶檢測手段與動作矯正訓練》。

麥克波羅伊肌力與體能訓練中心是由美國知名功能性教練麥克波羅伊所創立,它被美國男士健康網評選為全美最好的十大健身房之一,也被The Active Times網站評選為全美最好的健身房#1。

麥克波羅伊肌力與體能訓練中心提供運動表現提升計劃與個人(運動員及一般民眾)的訓練,同時也有豐富的教育培訓及資訊傳播,不僅有國家級及職業級的隊伍選擇在麥克波羅伊肌力與體能訓練中心進行訓練,也有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健身教練、教育機構、學校單位(包括台灣)前往培訓及取經,它不單單是一間實務經驗豐富的運動員訓練中心,也是一間培訓機構及知識傳遞中心。

若您希望找尋一套以運動科學為基礎,同時富含豐富實務經驗及架構完整的成熟系統,絕對不能錯過麥克波羅伊肌力與體能訓練中心的系統。我們認為,先把一套武功心法學透了(細節),再去學其它的武功會特別快,最後,分享麥克波羅伊的一句話:「從聰明人那抄襲的東西不叫作偷,叫做學習」,在創造自己的系統前,或許可以先從別人成熟的系統上去學習。 繼續閱讀 →

[講座影片]從肌肉、體重與失重三個概念來談「技術」在所有運動項目的訓練中所扮演的角色

1

2

非常高興第四度邀請到山姆伯伯的好友【徐國峰教練】來分享近期他相當感興趣而且研究深入的【失重(Unweight)】主題,這也是山姆非常感興趣的主題,也十分期待國峰教練紮實又深入的分享。事實上,100米世界紀錄保持者博爾特(Usian Bolt)所進行的上膊訓練,就是一種失重的訓練,可以參考之前的討論文章《100米世界紀錄保持者博爾特(USAIN BOLT)的瞬發上膊好醜?》。

所有的移動都是『失重』所造成的結果」,但運動可分成水平和垂直移動,水平移動是在水平方向失重、垂直移動是「向上失重」,跳遠是一種要把這兩種失重技巧同時發揮到極致的運動:

一.水平移動是「向前/後/左/右失重」→失衡→造成轉動。所有的水平移動都是「轉動」
。支撐點愈穩固,轉動得愈有效率。
。轉動得愈快,速度愈快。V = rω = rθ/Δt(速度=轉動半徑×角速度)
。想轉得愈快,肌肉就要有力量維持穩固的支撐

二.垂直移動是「向上失重」
。失重速度愈快→跳得愈高
。力F要愈大,但F不是從伸肌(extensor)推蹬來的,是從腳的剛性和體重的位移率來的:F=kΔx
。彈性系數k是一個常數,但人的腿部肌肉肌腱的彈性會隨著訓練而改變。 繼續閱讀 →

[講座影片] 練心:如何提升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徐國峰教練)

非常高興再次邀請好友徐國峰來分享另一個新的主題『練心:如何提升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很巧的是,近期國峰跟我都對【能量】的主題很感興趣,山姆是反射性性能重置開始研究起,而國峰則是從「心」來研究,上次彼此短暫的交流後,更期待這場講座的到來,以下是這場講座的資訊:

一:簡介

科學化訓練大都是在強化身體的能力,這些知識的發源地在西方,從古希臘時代就開始鑽研健身與訓練法,我們從西方的畫作、雕塑品都可以看出他們眼中的人體之美是偏向「身體」的;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身體」一詞,從來不僅限於血肉皮毛的形軀。當我們把身體靜置於空間結構中來解析,它包含了有形可觸的「形軀」、無形而實存的「精氣」,以及與形軀、精氣合一且交互作用的「心神」(蔡璧名,《身體與自然》,頁55) 。中國人的老祖先很少為了健身、健美、成績或運動表現而鍛鍊,中國講「修身養性」,修身是手段,養性才是目的!

西方的訓練哲學中,當然也談了不少心志/心智訓練 (從下面的參考書目中即可看出有多少教練或心理學家關注這個主題,許多都是暢銷書籍),但練心在西方科學化訓練的主軸下只是手段,運動表現(工作表現與社會上的成就)才是主要的目的!

不論「練心」是手段還是目的,「卓越的(運動/工作)表現必須仰賴優秀的心理素質當作基礎!」這句話我想大家都同意。但身/心之間的關係為何?它們兩者之間是如何互動的?我們又該如何照顧、強化與運用自己心志的力量來提高自己的運動表現 (或生活與工作表現)? 繼續閱讀 →

[線上講座影片] 水分平衡的補充關鍵及訓練飲食(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營養師:潘奕廷)

因為這篇《瓊斯盃》的發文,引起了很多的迴響,也才有機會邀請到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運動營養師「潘奕廷」來與大家分享運動營養的主題,可能有的人已經從報章媒體上聽到潘奕廷營養師了,像是:

許多人常問,選手該怎麼吃?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營養師潘奕廷表示,選手飲食與一般人無異,飲食攝取比例依據每日飲食指南,三大營養素占總熱量比例為,碳水化合物55%、蛋白質15%、脂肪30%,再針對不同運動員生理狀況,先瞭解其飲食習慣,補足欠缺營養素。此外針對各別選手分析其優勢及劣勢,並針對攻擊特性考量是否有增重或減重需求等予以協助,調整飲食狀況,力求在一定的時間內達到身體質量改善之預期目標。 潘奕廷指出,例如羽球運動屬間歇性運動,球員需要體力、耐力和爆發力,才能在羽球場上快速往返移動著腳步,輕盈蹬跳、高速扣殺擊球,毫無疲態的完成30至100分鐘的比賽。

上述來源:跟著營養師這樣吃 增肌減脂表現更亮眼

愛好運動的民眾甚至是專業教練(包括山姆本身)對於運動營養的基本認知是十分缺乏的,可能營養師也不太清楚運動員需要是什麼。記得,山姆的好友徐國峰曾受營養師們的邀請去講課,國峰當時問台下的營養師:「若一位選手要參加全馬比賽,你們知道選手平常訓練的營養該如何規劃嗎?」結果台下一平安靜,沒有人回答, 但運動營養這一塊對運動員來說其實相當重要。一位教練分享她學長在美國NCAA一級學校的狀況,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可以愈來愈強壯,這跟營養補給有很大的關係。 繼續閱讀 →

[線上講座影片] 維持體重及減重這件事(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營養師:潘奕廷)

冬季奧運結束後,繼「水分平衡的補充關鍵及訓練飲食」再度邀請忙碌的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營養師潘奕廷來談論跟運動營養有關的主題,這次的主題是「維持體重及減重這件事」,講座的簡介如下:

減重這件事,已成為每個人每天都會掛在嘴上的一種問候方式。在美食的當下往往就成了口頭禪「減肥是明天的事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減「肥」的經驗,但大多數人應該都只是為了計較體重機上看到的理想數字,卻忽略的這些數字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可能你都沒想過,這些數字的變化可能代表脂肪減少、可能代表肌肉減少、可能代表脂肪跟肌肉一起減少、可能代表水分流失、可能代表宿便清理結束……等。不同的因素讓你看到體重機的數字時,會有不同的感覺。

所以可以先從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從了解在運動的時候如何消耗能量、如何從吃的方式幫助身體上的恢復à讓該增加的增加、該減少的減少。近期也有許多風行的減重方式,常聽間歇性斷食法,如168、52等方式、當然也有營養學常看到的限制熱量飲食法、低熱量減重法等等許許多多的減重方式,許多的文章、Youtuber都有探討過這樣類似的話題,有醫師、教授親身分享這樣的減重過程,也有不同的見解。當然從我的觀點,來跟您分享這樣的方式適合有運動習慣的人嗎?適合運動員嗎?它真的適合你嗎?

近兩年,看著運動員及民眾對於運動時的飲食補充觀念逐漸改變,過去常會看到許多人掙扎著,打開菜單卻不知道如何挑選、該何時吃、該怎麼吃、該吃什麼等等問題,每天都需要歷經掙扎的過程,相較五六年前還懵懵懂懂的時期已經改善很多。但在這資訊爆炸的時候,該如何實際運用正確的工具,運用在每個人的飲食中呢? 或許能歡迎你的參與,會有不同的感想。

繼續閱讀 →

[線上講座影片] 1分鐘恢復心率的測試及有氧適能的訓練方式

在談體能訓練時,容易忽略了「恢復能力」,導致專項體能不管怎麼進行訓練,比賽最終還是聽到「體能不足」的結果,關鍵的問題可能出於「恢復能力」。在這部影片中,山姆會介紹「1分鐘恢復心率」及「4×4分鐘間歇訓練」,分享我在實務應用上的經驗及注意事項。若你是「反覆衝刺型運動項目」或「非跑步類型的運動愛好者」,我相信這部影片可以幫助到你。大綱如下: 繼續閱讀 →

[線上講座影片] 從跳躍膝問題來認識肌腱復腱、營養補給及傷害預防訓練(附贈免費線上咨詢1個月)

這部線上講座是延伸至《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強膝訓練》這本書,分享梁友瑋(山姆伯伯)如何協助學員(自行車、登山及越野跑)進行跳躍膝(髕骨肌腱炎)的復健訓練,影片內容包括基本的肌腱修復觀念(張力屏障、張力釋放)、文獻(Keith Baar學員的研究及建議)、方法、動作及實際給學員操作的課表,對肌腱復健有興趣的朋友,推薦給大家這部影片。 繼續閱讀 →

[線上講座影片] 革命性1x20RM肌力訓練計劃(附贈免費線上咨詢1個月)

山姆個人非常喜歡1x20RM肌力訓練計劃,從2019年開始使用,至今仍然用於自主訓練及教學上。它源自著作《The Revolutionary 1 x 20 RM Strength Training Program》,顧名思義就是每個動作進行一組20次的反覆次數,這種方式與過去接觸到高強度訓練有所不同,比方說,5×5訓練方式甚至是3×10RM都不太一樣,作者認為教練及運動員很難相信這種低強度訓練是有用的。

從發展「最大肌力」上,比起傳統高強度訓練,有效果,但顯然是缺乏「效率」的,這一點無庸置疑的,因此它「目的」不在於發展最大肌力,而在於其它的素質,如動作品質、肌腱韌帶強度(抗衝擊/碰撞能力提升,更不易受傷)、毛細血管密度(恢復變的更快)等,同時也因為「劑量低」的關係,可以在盡量不影響運動專項的狀況下,逐漸去發展運動員的肌力,這也是為什麼「年輕運動員」或「全年皆賽季的運動員(如網球)」十分適合這套訓練計劃。

在國外,山姆所知道的情況,有教練用於「高中/大學的運動員(如美式足球)」、「全年都有賽季的運動員(如:網球)」,而我們工作室從2019年至今,有用於綜合格鬥選手(亞洲盃柔術錦標賽 林駿楓選手),也有職業格鬥選手青柳克明上完課後給予回饋;除了格鬥項目外,實際用於耐力型的運動項目的學員(像是鐵人三項、跑步、負重登山)、私人教練及團體課程中。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