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含有[原子習慣]標籤的文章

累積壓力理論:練愈多愈好?迷思?水桶水位,健康是一種生活型態。

在肌力訓練上,普遍的觀念是「More Is Better」,練的愈多愈好,對於減肥為目的的族群,這觀念可能更為「強烈」,覺得練愈多,熱量消耗愈多呀!或者,我們會誤以為有在運動或進行肌力訓練,就可以吃的更多,因為熱量消耗很多,所以吃多或亂吃都不會胖,但這個觀念是正確的嗎?還是迷思?下方連結有一篇文章,有興趣的人可以前往閱讀:

» 零距離科學:肥胖就是懶惰和貪吃的結果?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2952

記得,有一位學員跟我聊到,我們認識的一位朋友又開始進行肌力訓練,結果身材整個大了一號,學員說:「不太健康的大了一圈」我沒有看過,所以不是很清楚,但我覺得有一個觀念,不管做什麼訓練,功能性訓練、健力訓練、舉重訓練,其實它「消耗」的熱量不會是你想像中的「這麼多」,但您會以為「高強度」或「高疲勞」就需要補充很多熱量及蛋白質,但其實沒有需要這麼多,有一部份是補償心理,覺得這麼辛苦訓練,需要靠吃來靠賞自己,但當你攝取過多的熱量及蛋白質,就會轉化成「脂肪」來儲存,身體就會大一號。

但關鍵在於,我們誤解身材大一號就是一種壯碩,而壯碩本身就等於健康,就像,常有人把短跑選手的身材跟健康劃上等號,把馬拉松選手的身材劃上虛弱,這明顯是一種偏見,也無任何科學依據。

以前在某間學校當任實習體能教練時,觀察到一個現象,學生及友人在進行完肌力訓練後,會跑去美式賣場,一人點一「盒」Pizza,再加生菜沙拉、一杯可樂等,然後除了正餐之外,會再加上宵夜,不久候,每個學生都明顯大了一號,當然,因為體重增加,「絕對肌力」也會跟著上升,所以不管從身材或力量來看,這會被認定為「壯」的表現。

後來,友人前往美國念書之後,體重反而是瘦了下來,因為飲食習慣改變了,也因為在美國讀書,沒有教練工作的收入,所以在伙食費的預算就降低,而友人也說,身體這樣瘦下來反而覺得身體輕盈舒服很多,運動上也是如此。

不管是訓練或者是飲食,其實這對身體來說,都是一種壓力,也就是我現在要談的「累積壓力理論(Theory of Cumulative Stress)」。

關於這個理論,《原子習慣》的作者詹姆斯‧克利爾有寫了一篇文章「The Theory of Cumulative Stress: How to Recover When Stress Builds Up」:它比喻,想像將你的「健康」及「能量」視為一桶水,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行為可以為這桶水「加水」,而有些行為則會讓這桶水「排水」,水位愈高,代表身體的健康及能量愈飽滿,而水桶的水位愈低,則代表健康及能量狀況比較低迷。

可以為水桶「加水」的行為,像是睡眠、良好的營養、冥想、從事開心的事情、微笑等,而「排水」行為,像是肌力訓練、跑步、工作、經濟壓力、學業壓力、感情壓力、人際關係問題、失眠、焦慮等。

註:訓練是一種「排水」,不是一種「加水」;訓練當下或隔天,身體的機能可能會下降,恢復之後才會變強。

當然,排水的行為並非全都是「負面的」,為了過一個富足的生活,我們需要讓水桶中的水排出來,在重訓室、學校或辦公室裡努力工作,可以使您產生有價值的東西,但即使是正向的努力,它也會消耗你的精力。這些消耗隨著時間的流逝,即使排出的水量很小,但也會導致大量的水分流失。

作者提到,他通常每週重訓三天,有很長一段時間,他認為應該能夠每週進行四天的重訓,但是,每次當我加入第四天的訓練時,幾週內我狀況都還不錯,然後大概一個月的時間就會感覺疲勞或輕度受傷。

作者意識到,「壓力是累積的」,每週訓練三天是我可以長期持續維持的節奏,再多就不行了。當我添加第四天的訓練時,額外的壓力就開始累積,在某個時間點時,負擔變太大了,就會筋疲力盡或受傷。

在極端的情況下,這種壓力可能會來的如此之快,額外增加訓練、跑步增加訓練量、工作上的業務壓力、育兒壓力、與壞老闆打交道、照顧年邁的父母壓力,這一切加起來,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多,而且當您壓力累積到臨界點時,可能稍微一件小事就引爆了你的情緒。

定期的為水桶加水是一個重要的工作。

作者介紹的觀念很基本但卻常被忽略,若您在肌力訓練上消耗太多的能量時,在沒辦法獲得更好的恢復(比方說,更多的睡眠、吃更高品質的食物),水桶的水位就會偏低,在從事其它事情時,您就會降低品質,甚至會有補償心裡。

之前的廣播就提過,運動員因為肌力訓練的劑量太高,而影響到專項訓練的品質及強度。或者,教練給上班族的訓練劑量太高,但由於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無法獲得良好的恢復下,愈練愈累的情況。再加上一開始說的,因為有運動,所以誤以為熱量消耗很多,吃的更多,甚至是選擇熱量高的手搖飲或甜食,身體在消化上反而花費更多的能量… 就這樣一直循環下去,不僅運動強度上不去,身體的狀況也可能不符合預期。

延伸閱讀:
[推薦] 小麥完全真相:甩開糖尿病、心臟病、肥胖、氣喘、皮膚過敏、抗老化
http://www.unclesam.cc/blog/gluten-free/

所以對我來說,我不會追求效果「極大化」,而是「最小劑量」,最小劑量不代表低強度,而是指達到刺激的劑量,在給予足夠刺激,以不帶給他原本生活有太大的衝擊情,長期慢慢的進步,改善生活品質及運動品質。

我一直都是鼓勵學員除了肌力訓練外,可以從事其它運動,健行也好、球類運動也好、跑步也好,鐵人三項也好,所以肌力訓練上我不會想把學員真得操到爆,因為操到爆,回家需要休息好幾天,甚至不想動不想出門,這反而沒有達到「透過肌力訓練改善生活品質」的目的了。

總之,健康是一種生活型態,不是單靠運動或節食就可以獲得了,我也不見得比大家健康,只是長年接觸的經驗下來覺得「More Is Not Better」,練更多不見得更好。

原子習慣之動機儀式:熱身儀式

訓練前的熱身儀式很重要,先來分享《原子習慣》書上提到「動機儀式」,第160頁:

運動員用類似的策略讓自己進入狀態。在我的棒球生涯中,我發展出一套在賽前拉筋與傳接球的特定儀式。整個過程大概十分鐘,而我每場比賽之前都會照著同樣的方法做。這個儀式幫助我熱身,但更重要的是,它把我放進正確的心理狀態。我開始把這套賽前儀式與競爭和專注的感覺連在一起,就算本來不特別積極,等到整套儀式做完,我就會進入「比賽模式」。

在《練心:如何提升運動員的心理素質》的講座時,徐國峰也有提到這個概念。山姆對「儀式」有深刻感覺,每週在進行工作室的功能性訓練內訓時,熱身前,可能因為疲勞或狀況不佳,氣氛可能比較輕鬆,節奏放比較慢,但正式開始進行熱身流程後,心態上就會進入到「訓練模式」。

延伸閱讀:決不錯過週一的訓練(NEVER MISS A MONDAY WORKOUT.)

 

原子習慣:把「必須」改掉成「可以」

這位學員在上課時,教練問他ok嗎?他會回答「可以!」這讓山姆想起《原子習慣》書上寫的一段內容:

現在,把兩個字改掉看看:不是「必須」,而是「可以」。你可以早起上班,你可以為了生意打了一通業務拜訪電話,你可以為家人準備晚餐。只要改變兩個字,就讓你用不同方式看待每件事;原本被你發現為負擔的行為,如成成了機會。

我聽過一個坐輪椅的人的故事。被問到受限於輪椅上是不是很辛苦時,他答道:「我沒有被輪椅限制啊-我是被輪椅解放。如果沒有輪椅,我就只能躺在床上,出不了家門。」這種觀點的轉換徹底改變了他每天過生活的方式。

重新思考你的習慣,把重點放在益處,而非壞處。這是一個快速而輕鬆的方式,使你重新設定大腦,讓習慣顯得比較有吸引力。

運動:很多人想到運動,就覺得那是一項充滿挑戰性的任務,耗費精力,令人力竭。然而,你也可以把運動視為培養技巧與強身健體的方式。與其告訴自己:「我必須晨跑。」不如說:「是時候培養耐力、加快速度了。」

以上分享。

原子習慣: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運動)。

現代人常見的狀況就是缺乏「活動」,肌肉在長時間沒有使用的情況下(甚至處於伸展拉長的狀態,如臀部),肌肉逐漸無力,若再加上年紀增長,無力再加上肌肉流失,情況更加惡化。除了進行肌力訓練之外,山姆會建議學員平常要多動,如走路、騎自行車、爬樓梯等,但這樣的建議似乎不夠具體,而看了《原子習慣》這本書之後,覺得可以更進一步的具體化,書上有一句話:

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

你可以把新行為插入目前的例行事務中,比方說:

運動:看到樓梯時,我就不搭電梯,改走樓梯。
健康飲食:可以決定餐點內容時,我永遠會先把蔬菜放進盤子。

在《原子習慣》書上稱作為「習慣堆疊」,但提示要非常明確,像以下這個就太模糊:

「午餐休息時,我會做十下伏地挺身。」

乍看之下很合理,但我很快就發現這個提示不清楚-是吃午餐之前做伏地挺身嗎?還是吃完午餐後?要在哪裡做?有一搭沒一搭地做了幾天後,我把習慣堆疊修正為:「當我闔上筆電、準備去吃午餐時,我會在書桌旁做十下伏地挺身。」

從此不再模陵可。

可以藉此活用,比方說,以前山姆會建議在下車的前一站下車,然後用站的到目的的,現在可以更具體一點,比方說,有人在內湖科技園區上班,以往都是在港墘站下車,可以這樣做:

搭捷運上班時,在西湖站下車,用走的前往公司,進公司大樓時,看到樓梯時,我就不搭電梯,改走樓梯。

下班後,用走的前往西湖站,搭捷運回家。回到家樓下,看到樓梯時,我就不搭電梯,改走樓梯。

以上分享,《原子習慣》有很多有用的觀念,不僅能應用在自己身上,也能提供給學員參考。

爆發力訓練,什麼叫做"快"?內隱知識!

「關於爆發力 訓練,什麼叫做"快"?」

「快」這件事可以透過儀器來測試(客觀方式),像是速度依循訓練的器材(如Push Band或Vmaxpro等),也可以透過視覺來判斷(主觀方式)。《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作者說:「用眼睛看,您覺得不夠快就不夠快!」這很抽象,但確很實際,這要談到所謂的「隱性知識(內隱知識)」,以下節取至Wiki:

波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種知識。」他把前者稱為顯性知識,而將後者稱為內隱知識,按照波蘭尼的理解,顯性知識是能夠被人類以一定符碼系統(最典型的是語言,也包括數學公式、各類圖表、盲文、手勢語、旗語等諸種符號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內隱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對,是指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

「用眼睛看,覺得不夠快就不夠快!」這是 Mike Boyle 訓練運動員的資歷有30年以上,看過無數的運動員所累積出來的內隱知識。對一般人來說,可能自身訓練的經驗不夠多或者帶過的學員不多,要用眼睛來判斷速度夠不夠快,確實不夠容易,而且有時往往為了追「重」,反而背離了進行爆發力訓練的目的。

上述有說,現在已有器材可以透過客觀的方式來取得「速度」,但山姆覺得,在使用器材的過程中,也可以藉機會去訓練眼睛觀察速度的能力,當沒有器材或器材出現狀況時,這時候內隱知識就能派上用場。

在《原子習慣》這本書的第78頁「行為改變的過程始於覺察」中也有提到類同的概念:

心理學家蓋瑞.克萊恩跟我說過一個故事,關於一個參加家族聚會的女人。擔任急救護理人員多年的她到聚會現場看了她公公一眼,便感到十分憂心。

她說:「我覺得你看起來不太對」。」

她公公當時感覺毫無異狀,於是開玩笑回應:「嗯哼,我也覺得你看起來不對。」

「我是認真的。」她堅持道,「你現在就必須去醫院。」

幾個小時後,她公公做了救命手術。檢查發現他的主動阻塞,隨時都有心臟病發的風險,若不是因為她媳婦的直覺,他可能保不住這條命。

這個急救護理人員看見了什麼?她怎麼能預知迫近的心臟病發?

當主動阻塞,身體會全力把血液送到重要的器材,而忽略皮慮表層的末梢區域,結果就是分配到臉部的血液量有所變化。與心臟衰竭著接觸多年後,她不知不覺地培養出辨認這種狀況的能力。她無法解釋自己在公公臉上注意到什麼,但她就是知道事情不對勁。

人類的大腦是一部預測機器,不斷偵查周遭環境,分析遇上的資訊。當你反覆經歷一件事,大腦就會開始留意重點,梳理細,標記相關提示,把那份資訊記錄起來,以供未來使用。

只要有足夠的練習,你就能不假思索地挑出預示某些結果的提示。你的大腦會自動將透過經歷習的的知識編碼。我們不是每次都能解釋自己學到什麼,但學習持續進行,而你在特定狀況下注意相關提示的能力,就是你每個習慣的基礎。

另一個問題,關於負重蹲跳要有「飛的感覺」,這跟「快」的概念類似,我們可以利用儀器來輔助,這可以爬文「負重蹲跳」,但也可以憑藉經驗來判斷,隨著看的學員愈來愈多,您慢慢就會累積這種「內隱知識」。

原子習慣之潛伏之力的停滯期:失望之谷/精熟需要耐性

山姆經常鼓勵專業人員寫「部落格」,而且盡可能地規律發文,但有時會聽到的回饋是「沒人看」;或者,教練讓學員進行某些動作模式,沒看到明顯進步,有的學員會「灰心」,但某一次的訓練忽然「突破」了!

在《原子習慣》書上有提到「失望之谷」的概念:

想像你眼前的桌子上擺著一個冰塊。房裡很冷,你呵著白氣。現在是華氏25度,然後房間以非常緩慢的速度開始增溫。

26度
27度
28度

冰塊還在你眼前的桌上。

29度
30度
31度

一樣,什麼事情都沒發生。

接著,32度。冰塊開始融化。一度之別,表面上與先前的增溫幅度沒有差異,卻啟動了巨大的變化。

突然的瞬間往往來自先前的許多行為。那些行為讓潛能逐漸累積,直到足以釋放重大改變。這樣的模式隨處可見:80%的時間裡,癌症都無法被檢測到,欲在幾個月內接管整個身體;竹子在它生命的前五年幾乎不可見,在地底衍生廣大的根系,然後在六週之內暴長到九十呎高。

同樣地,在你跨越一個關鍵門檻,解鎖新等級的表現之前,習慣往往看起來沒什麼影響。在任何追尋的前期或中期,常常出現所謂的「失望之谷」-你期望有線性進展,但在前幾天、幾週,甚至是幾個月,效果都很不顯著,讓人感到挫敗。你覺得這樣下去不可能有所進展,然而,這正是任何複利過程的標誌:強大的成果總是姍姍來遲

精熟需要耐性。美國職籃史上最成功的球隊之一聖安東尼奧馬刺隊在球員休息室裡貼著社會改革家雅各.里斯說的話:「當一切努力看似無用,我會去看石匠敲打石頭。可能敲了一百下,石頭上連一條裂縫都沒有,但就在第101下,石頭斷裂為兩半。然後我了解到,把石頭劈成兩半的不是最後那一下,而是先前的每一次敲擊。」

以寫「部落格」來說,教練可能抱持預期寫個幾篇或幾天,就會帶來許多的粉絲,但事實上完全不可能,當然,下預算打廣告是另一回事(但沒有好的內容,砸預算打廣告不一定是明智的選擇),以山姆的實際經驗,您必須持續不斷規律的寫對讀者有幫助的文章,有一天您會突然跨越「關鍵門檻」。

以訓練來說,民眾在網路上看到的動作影片,某種程度都是有特別被「刻意挑選」過的,所以可能都是看到比較完美的動作或驚人的表現。不會是「掉漆」的動作影片。但這些人都是經過不斷規律的付出,才會跨越「關鍵門檻」,然後動作出現明顯的進步。

[影片] 45度鋸齒形的內側/外側跳
https://www.runningquotient.com/group-forum/topic?tid=534

在肌力訓練中,以單腳蹲或單腳跳來說,單腳動作模式更要求「穩定性」。在訓練時,「不穩」是一個過程,要達到「100%穩定」或「接近完美的表現」,需要不斷的練習,而當熟練動作之後,我們就會再「進階」下去。

「網美」現實是「不完美的」。

原子習慣:什麼時候使用腳趾分離器?(睡前)

在《運動傷害完全復健指南》書上有提到「腳趾伸展器(腳趾分離器)」,其中談到一句話:

我的病人每天最多會穿戴腳趾分離器長達三十分鐘,然後我們慢慢就會看到變化。

有一個關鍵就是「每天」,或者說是穿戴腳趾分離器已經變成是一種「習慣」,這跟《原子習慣》這本書第31頁提到的「複利效率,讓小習慣造就大不同」:

百分之一的改善並不特別值得注意-有時甚至根本不被注意-但其意義卻可能大得多,尤其長遠來看。隨著時間過去,微小改變所能造成的變化非常驚人。算起來是這樣的:如果每天都能進步1%,持續1年,最後你會進步37倍;相反地,若是每天退步1%,持續1年,到頭來你會弱化到趨近於零。起初的小勝利或小倒退,累積起來會造就巨大變異。

第33頁提到一句很棒的話:

造就成功的,是日常習慣,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

怎麼建立習慣呢?或者說,很多客人會問,「什麼時候戴」,我通常建議就是晚上看電視或者「睡前」使用。若運用《原子習慣》書上的方法,會讓事情變的更為簡單:

將「腳趾分離器」放在枕頭上。

這樣一來,每晚上床時就會看腳趾分離器,您就可以套在腳趾上,維持30分鐘,同時,您還可以作其它的事情,像是看書。

同樣,有人在購買筋膜放鬆工具時,也會問什麼時候用,我也是建議睡前,在操作時,可以讓心靈放鬆安靜,同時讓釋放肌肉筋膜壓力,這有助於獲得更好的睡眠。若需要參考的書籍,可以考慮這本山姆推薦過的書籍:《風靡全美的MELT零疼痛自療法

利用軟式滾筒自體按壓放鬆,有減緩肌肉緊繃、增加血液循環、改善運動後恢復速度等功效。但市面上的資訊,鮮少提及理論根據及身體結締組織的反應等知識:如,為什麼滾壓小腿時,要前後滑動?為何在找到較為刺激敏感的區域要進行左右翻壓與旋轉腳踝?本書除了介紹滾筒按壓方法及步驟,作者對於「結締組織」有深入淺出的說明。不僅教你怎麼做,還告訴你為什麼這樣做。
山姆伯伯工作坊(專業運動訓練平台)

上週與好友徐國峰碰面,他也分享到,有的跑者不喜歡進行「活動度訓練」,但這對跑者的跑步成績是很有幫助的,所以他把活動度訓練直接加入到每次的訓練中(建立習慣),日積月累下來,跑者的活動度改善,更可以達到理想的跑步姿勢,最終跑步成績進步了。

徐國峰:教練要把不痛不癢的訓練「默默地」植入到訓練中,而不只是告訴學員那很重要,要自己找時間做,結果就是都沒做。以前會把這個責任放在學員身上,現在會把學員沒做的責任放在教練身上,要想辦法讓他默默練出教練心中的能力。

最後,本文章提到的書籍,整理在下,方便大家參考:

1. 運動傷害完全復健指南
http://www.unclesam.cc/blog/?p=29882

2.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https://bit.ly/2XdDHKK

3. 風靡全美的MELT零疼痛自療法
https://bit.ly/3g8kVxl

以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