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介紹過透過滾桶及舒活棒來放鬆,補一篇是透過R8來進行放鬆的方式,方式跟舒活棒的操作方式一樣。不過在使用 R8 時,山姆提供一個操作指南,不用先將 R8 往外拉再放進小腿裡,而是“順勢"著從上而下將小滾輪往下推進小腿,最後再轉個方向。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6Zg5qdwNtUw
今天來分享如何透過滾桶來按壓小腿前偏外側的方式。一般來說會避免小腿正前側的骨頭部份,在按壓時會略偏向於外側的部份(脛前肌),按壓的方式同樣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① 前後來回×5次:
除了做淺層的放鬆外,目的是找到痠的區域。② 左右翻動×5次:
在痠的區域上進行左右微幅的翻動,同時也試著找到更痠的點。③ 激痛點按壓法(活動鄰近關節):
在更痠的點上,進行腳踝順時針5次、逆時針5次、上下5次。
可以在紅色區域內任何地方感覺到疼痛,書上稱這為《轉移痛(referred pain)》。當我們感覺到特定區域的疼痛時,這並不總是意味著這就是問題的根源。有時,根源是在周邊的區域。一年前,在我的左腳大拇趾外側開始感到痠痛及緊繃,內側腳踝也偶爾會出現痠痛。 繼續閱讀 →
偶爾都會有人問到脛前疼痛,山姆簡譯Wiki上的內容供大家了解:
脛前疼痛(Shin Splints)也被稱為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MTSS),指”沿著脛骨內側邊緣的疼痛”。脛前疼痛通常是因圍繞在脛骨周圍的結締組織肌肉遭受反復的創傷所造成,這經常發生於有涉及跑步形式的運動中,包括跑步及跳躍。
雖然確切的原因並不清楚,但可以歸因於脛骨壓力的增加(運動強度或頻率增加太快,肌肉太快的疲勞導致無法適當地吸收衝擊,迫使脛骨去吸收大部份的衝擊)。肌肉失衡會增加脛前疼痛發生的可能性,肌肉失衡包括核心無力、下肢肌肉,如腓腸肌、比目魚肌、足底肌肉(通常是屈趾長肌)柔軟度不足及緊繃。
典型的處理方式包括休息、冰敷、強化及逐步開始活動。休息及冰敷予許脛骨獲得恢復並且減少發炎及疼痛水平。在回到原本進行的活動之前,大幅減少任何疼痛及腫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強化運動應該在疼痛已經消退後進行,重點在於小腿及髖關節的肌肉。個人應當逐步回到原本活動,以短時間、低強度的階段開始。在幾週之後,可以慢慢地回到正常的活動水平。若任何疼痛又返回了,請降低活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