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講座與課程

[案例分享] 髖關節唇軟骨受損&髖關節夾擠

右腳盤腿會疼痛(如圖下,右上角的圖),學員至復健科診所檢查,了解否有軟組織&結構受損的問題,同時聽取醫師的建議,二間復健診所給的建議:

A:「照了X光,髖關節唇軟骨受損,韌帶也有破損,建議打針及物治課程。」 

B:「運動都可以,只要不要突然痛,輕微不舒服也可以;若休息一天沒恢復就要退階,韌帶還好。」

復健科醫師評估的結果會不同是常見現象,最終取決於學員的選擇,而因為學員不考慮打針,所以透過訓練的方式來處理疼痛的問題。

學員有跑馬拉松、登山也有織布(長時間坐在地上),已不清楚是什麼「事件」導致髖關節開始出現疼痛,而訓練目標是希望能改善髖關節外旋的角度(讓雙邊角度可以一致)及穩定性。

山姆透過徒手檢查髖關節,它存在「夾擠」的狀況,限制了的髖關節的活動度,所以從肌筋膜放鬆著手,接著髖關節鬆動,喚醒肌肉,活化髖關節周圍的肌肉,最後進到肌力動作,訓練後髖關節外旋角度(無痛)有明顯的進步。(如圖上,右下角的圖)。

問題:「會不會是夾擠引起髖關節唇軟骨受損呢?」

有可能。換個角度來思考處理方式,若只是藉由打針(增生療法)或者手術來修復受損問題,但沒有處理問題的「根源」,如筋膜緊繃、身體使用肌肉的習慣、夾擠等,是否未來還會再發生相同或其它狀況呢?的確可能再度發生,但這很難長期追蹤。

山姆建議「停止追蹤疼痛,而是找出疼痛根源」,這或許才是治本的方式。

問題:「髖關節夾擠的風險因子有哪些?」

For many people, the abnormal shape is thought to have been present since birth. It is also possible to develop this abnormal shape over time and is seen more frequently in young athletes that participate in sports involving a lot of twisting of the hip and squatting. 

源自:Hip Impingement | Johns Hopkins Medicine

上述的說明是:「導致夾擠的危險因子,許多人出現夾擠,有一部份是「天生」髖關節形狀就有異常,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可能發展出形狀不正常的情況,而這種異常的情況在涉及大量扭轉髖關節的運動及深蹲的年輕運動員身上更常見。」

這個描述很清楚,夾擠有二種主要型態「Cam type(股骨頭周圍骨質增生)」及「Pincer type(髖臼周圍骨質增生)」,也可能是混合型。「 許多人」可能天生有夾擠(先天),而會引發髖關節的疼痛,可能是「後天」的「行為」造成,像是涉及大量扭轉髖關節或深蹲的動作。


源自於:https://wikimsk.org/wiki/Femoroacetabular_Impingement

而在實務上也發現,有的案例髖關節檢查(X光或MRI)並沒有查到有「Cam」或「Pincer」型態的夾擠狀況,醫生判定他髖關節沒問題,但實際上透過徒手測試時,他其實是有「夾擠」的情況,所以山姆會建議「儀器檢查」再加上「徒手檢查」才能精確判斷髖關節是否有夾擠的問題。

以上分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