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躍:改善骨質密度!
學習跳躍訓練時,有幾個關鍵元素:
- 學習落地姿勢(透過姿勢來吸收衝擊)
- 學習起跳方式(透過擺臂來帶動身體)
- 控制總量(過量有害)
每當分享跳躍的影片(尤其是長者),總會收到「跳躍傷膝蓋」甚至是「骨折」的留言,這可能出自於個人經驗、刻板印象或以訛傳訛。
事實上,適當的跳躍訓練,不僅改善「爆發力(成年人流失爆發力的速度比流失肌力還快)」,也能提升「骨質密度」。
當然,若已經從事需要大量跳躍的運動項目(如籃球、排球等),是否還需要練習跳躍呢?這需要考慮到「總量」,你是否因為運動中的大量跳躍而感到「肌肉疲勞」或「關節不適」呢?若是,在訓練上要避免過多的跳躍,避免肌肉「過度疲勞」或「過度使用」而導致疼痛或受傷。
關於提升骨質密度,山姆提供一段影片,主講者是Stacy Sims,她是是一位運動生理學家、營養科學家、作家以及女性健康和健身倡導者:
「跳躍訓練透過多方向骨骼壓力和地面反作用力來提升骨密度,尤其適合低骨密度者;搭配阻力訓練與足夠蛋白質攝取,能改善肌肉質量並強化骨骼健康。」
山姆節錄重點:
- 跳躍訓練對提高骨質密度非常有效,特別是對於骨質密度較低的人,選擇適當的跳躍方式與落地技巧至關重要,跳繩、跳箱都是很好的選擇。
- 訓練的關鍵元素:落地高度(高度愈高,落地時對骨頭的刺激愈高)、落地方式(透過良好的姿勢來吸收衝擊)、多方向。
雖然她沒有提到「繩梯」,但繩梯是很好的「入門」選擇,包含上述提到的「落地高度」及「多方向」性。
最後,跟肌力訓練一樣,「循序漸進」與「規律投入」。
- 延伸閱讀:為什麼給年長者做跳箱動作呢?壓力下的放鬆反應(控制)
http://www.unclesam.cc/2025/05/box-jump.html
---
補充:跳躍改善骨質密度的機轉是什麼?
跳躍後,落地時,骨頭承受來自地面反作用力,這股「力量」遠大於平常走路或慢跑,它會激活骨骼中的骨細胞,骨細胞受到刺激後,它會釋放訊號:
- 促進「造骨」細胞生成新骨質。
- 抑制「破骨」細胞分解骨質。
破骨細胞的分解作用大於造骨細胞生成時,便會造成骨質疏鬆;反之,提升骨質密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