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筆記] 起立、分腿蹲、上樓梯、上坡等膝蓋前側會不適,怎麼處理呢?
排除軟組織受傷的情況(如退化性關節炎、半月板受損等),起立、分腿蹲往上階段或者上樓梯膝蓋前側會不適,以實務教學經驗,很大的原因是「肌肉(張力)失衡」,可以透過喚醒、活化及訓練後側鍊(如直膝硬舉)來改善疼痛的狀況。
我喜歡使用應用肌動學中的「搖擺門」來解釋,當門左右兩邊的肌肉張力是平衡,門是平衡的;而當某一邊的肌肉張力較高,門會被拉往一側,產生張力失衡,出現結構不穩定、力量無法有效的輸出、緊繃等現象,當張力失衡超出「臨界點」時,不適或疼痛會明顯出現。
直覺上,民眾會去按摩及伸展緊繃的肌肉(如髖關節或膝蓋前側的肌肉),確實能減緩症狀,但「持續」效果有限,很快症狀又會重現;有效率的做法是「升張法(山姆自己的命名方式)」,提升弱側張力(如髖關節或膝蓋後側的肌肉),改善門傾斜的角度,症狀改善會更為明顯,而且持續效果會更長。
臀部失憶症導致民眾不善用(不習慣)使用髖關節後側的肌肉,除了讓壓力轉移到膝關節,同時也讓我們更仰賴膝關節前側的肌肉,此外,膝關節後側的肌肉其實(大腿後側肌群)跟臀部一樣也出現失能的狀況,日積月累的情況下,膝蓋前側過度使用(張力較高),膝蓋後側缺乏足夠的訓練(張力較低),使得「膝關節(門)」出現張力失衡的情況,但失衡的情況超過「臨界點」,身體會明顯發出「警訊:不適、疼痛」,它是保護機制,提醒你不要再重覆該動作了。
關掉「警訊」較有效率的方式是「升張法」,讓門恢復到原本的平衡(遠離臨界點),如果你疼痛已經存在一段時間,若要完整的根除,需要規律進行,保持耐心:
- 提升髖關節後側肌肉的張力,推薦的動作是「直膝硬舉」,實務上會安排3~4組,每組進行10次。
- 提升膝關節後側肌肉的張力。
上述的方式確實都在實務教學上經過驗證(不止一起案例),但每個人狀況可能不見得相同,所以可以操作完一組動作後,去做起立、分腿蹲或上樓梯,感覺是否原本不適的症狀有改善,若加劇問題,代表此方法不適合你。
在操作時,幾點關鍵提醒:
- 大多數的人都有臀部失憶,建議先依照《強膝訓練》書上的方式,將各個肌肉都喚醒,而股四頭肌的位置,有分享書本的免費討論區中。
- 喚醒之後,如果某一側不太會用力,多半都跟髂腰肌緊繃有關,建議操作「髂腰肌的自我照護:轉移疼痛(下背)、操作步驟及緊繃原因」。
- 少數人有「股骨髖臼夾擠症FAI」及「坐骨神經緊繃」的症狀,也請務必處理。
以上分享。
如果你希望在進行動作時(如前弓步、上坡、上樓梯),膝蓋前側壓力少一點,方式就是去活化髖關節後側,讓身體從依賴「膝蓋前側的肌肉」的工作模式,逐漸轉向使用「髖關節後側肌肉」的工作模式。
實驗方式很簡單:
- 進行徒手的前弓步。
- 進行負重的直膝硬舉10次(請持有挑戰性的重量,不要輕負荷)。
這也解釋到為什麼有人很努力在練深蹲、分腿蹲、後腳抬高蹲,但膝蓋問題始終沒有改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