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跑步/自行車:為什麼要練下肢大腿後側主導?
從實務經驗來看,在肌力訓練上,普遍十分重視下肢膝主導的肌力(蹲的動作模式),但忽略了下肢大腿後側主導的訓練,導致膝關節結構張力失衡,最終引起不適或疼痛。
就我觀察到的狀況,絕大多數的學員,不管是因為訓練方式或者日常生活身體的運用方式,膝蓋前側的肌肉(如股四頭肌)都比較活躍及發達,但後側的肌肉(如大腿後側)較不活躍也比較無力,而在運動(如登山)過程中,身體更傾向去使用活躍的肌肉,在長時間運動下來,活躍的愈主動,張力較高,不活躍就愈被動,張力較低,使得膝蓋結構的前後張力更加失衡,當超過「臨界點」時,不適就開始出現。而學員往往傾向去按摩及伸展張力較高的部位,雖然能減緩不適的症狀,但效果十分有限,而且不適很快又會再現,真正有效的解決方式是去訓練膝蓋後側的肌力,效果十分立即而且持續的更久。
有學員曾提出一個問題:「大腿後側不是非常會代償臀部嗎?你怎麼說他不活躍而且無力呢?」
在髖關節鉸鏈的動作中(如橋式、直膝硬舉等),大腿後側會去代償臀大肌的「髖關節伸展」功能,所以這方面它很內行,但大腿後側的主要功能是「彎曲膝蓋」,我們很少針對這個功能做訓練,所以當我們長時間甚至是連續幾日進行登山活動時,膝關節結構張力失衡,就容易出現膝蓋疼痛的問題,有的人會出現在膝蓋正後方(膝窩)、有的人會出現在膝蓋內側,或者有的人在走路時會出現「甩膝蓋」的問題,也就是往前走的時候,膝蓋拉不回來的狀況。
改善以上的狀況,除了可以在肌力訓練前或登山運動前透過「升張法」來活化大腿後側肌群,同時也建議在課表中安排大腿後側的訓練動作,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及資源來選擇以下的動作進行。
▼肌力訓練或運動前進行等長收縮
3~5次,每次進行6~10秒,次間休息6~10秒,目的不在於疲勞,而在於活化,使用工具「防爆腸道碾壓球」。
常見的設定:2~3組,每邊進行10~15下。
而動作順序安排的部份,如果你對下肢膝主導的肌耐力有信心,或者你經常從事登山的運動,我會建議在動作的安排順序上,趴姿大腿後側彎舉先做,把身體的能量放在比較需要「加強」的動作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