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長學員說:「膝蓋又開始疼痛,影響到打匹克球。」
山姆分享幾點努力的「目標」,結果就看每個人「執行力」。
1. 不要把體育課挪去上國文課。
不要把訓練課挪去聚餐或其它事情,對年長者而言,進步速度趕不上「退化」速度,尤其是靜態生活為主的人,進步不容易,你也會練的很「掙扎」,規律訓練才能產生效果。
2. 肌肉按摩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
靜態為主的生活會讓肌膜的彈性變糟,關節的活動力就會下降,降低身體的「容錯能力」與影響「動作模式」。
比方說,淺背線能力下降,「下背」或「膝蓋」代償髖關節的狀況會更明顯,它們不適的狀況自然會增加。
肌膜按摩是改善方法之一,很無聊但很重要。若需要更深入淺出的說明,推薦閱讀《MELT神經力量訓練全書》或《筋膜放鬆修復全書》。
3. 運動前要熱身。
隨便動一動就上場比賽是常見狀況,熱身不只是流汗,而是改善肌肉反應、肌膜延展性、與為比賽中突發的事件做好準備。
- 肌肉反應:當肌肉需要工作時,它能做出更「即時」的反應,降低代償發生,減少不必要的緊繃(張力)。
- 肌膜延展性:充足的熱身可以改善筋膜的功能與延展性,除了肌肉反應會更快外,動作效率與容錯能力(抗受傷)也會提高。比方說,當筋膜的延展性變好,關節可容許更大角度的彎曲,身體可以更輕鬆的「下蹲」或「彎腰」,減少硬「扯」關節的狀況。
4. 最後,飲食不能只在乎熱量而是營養。
我不是營養師,所以無法給太專業的建議,但如果身體沒有多樣性的食物與營養,而只在乎「熱量(赤字)」,它如何維持健康呢?
「好習慣,也許關節健康一生。」
第2及第3點,在教學中都有教,我認為並不是太過「困難」的事情,關鍵還是在「執行力」,或者說願不願意改變生活及運動的「習慣」。
以上分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