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努力原則:長輩傾向保健食品或增生療法PRP,不願意訓練

暢銷著作《原子習慣》書提到:「人類行為遵循最小努力原則,我們自然會被花費最少力氣的選項吸引。」 

這可以解釋到「為什麼膝蓋疼痛的族群(尤其長輩),傾向吃保健食品,而不選擇更積極的方式(如肌力訓練)?」

與肌力訓練來比,吃保健食品簡單又輕鬆,不需要花時間及體力,不用流的滿身汗。 另外一點,必須佩服保健食品的行銷能力,廣告「用詞」讓消費者充滿「希望」,如「恢復」軟骨、「」退化等,若再加上醫師的代言,讓民眾對產品會更有「信心」;然而肌力訓練講究邏輯及數據,往往會比較客觀及保守,相對不吸引長輩。

同樣的概念也用於注射「增生療法」,如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雖然費用高昂,省時省力,再加上醫療專業人員的積極行銷,長輩們也更願意接受這種療法。

從實務經驗來看,保健食品或增生療法並非不好,只是效果被「跨大」或「過度商業化」,而且也不是萬霊丹,建議民眾需要自行做功課並且設定「停損點」。舉實例來分享:

髕骨外翻打PRP?

”A學員,膝蓋疼痛,被診斷為「髕骨外翻」,醫生建議打PRP,但施打後沒有效果。”

PRP是增生療法,加快「受損」組織的恢復速度,但髕骨外翻主要是關節排列有問題,而非組織受損的問題,施打PRP能否有幫助,應該打個「問號」!即使打PRP修復損傷的組織,若不解決「根源」問題,疼痛仍然反覆出現。

針射三個療程的PRP?

”B學員,已針射三個療程的PRP,花費十幾萬,膝蓋疼痛始終沒好。”

PRP屬於「症狀治療」而非「處理問題」,若執行一個療程後,問題沒有改善,建議選擇其它的方式來協助,如按摩、針灸、肌力訓練等。

以上分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