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側螺旋的分腿蹲提升跑步、爬山的單腳穩定性與肌力
在脊椎引擎理論中提到:「為了產生最有效率的動作,人類並不是靠四肢主動推地,而是利用脊柱的旋轉與側彎所形成的螺旋力量,來驅動骨盆與下肢的前進。當脊柱向一側旋轉並側彎時,該側肩膀會自然往下、往後,另一側髖部則會被帶起、向前移動。」
- 旋轉加側彎的組合=「螺旋(Coiled)」。
- 在行走、跑步等移動過程中,人體重心會偏向「前側」,因此會出現自然的前側螺旋。
- 前側螺旋並不是刻意捲曲,而是一種為了「向前支撐」而產生的自然姿勢,使身體在單腳支撐期更穩定,也能更有效地把能量傳到下一步。
前側螺旋的分腿蹲正是基於這個概念延伸而來。
相較於傳統強調「中軸穩定(脊椎中立)」的負重姿勢,前側螺旋分腿蹲更貼近人體在步態中的真實需求:
- 讓學員在單腳承重時學習「前側支撐」的穩定結構。
- 更符合行走、跑步時身體自然產生的螺旋動力。
- 訓練到移動能力真正需要的側線與旋轉控制能力。
動作準備:
- 分腿姿。
- 徒手或手持負重,旋轉加側彎。
(提示:想像手肘要放進後側的口袋) - 上半身前傾,讓重量往前腳方向移動。
- 如果可以,讓前腳腳跟離地,難度會增加,但股四頭肌的感受會更明顯。
為什麼「單腳支撐」這麼重要?
在跑步或行走等單腳支撐(單側負重)的移動模式中,身體需要快速地從一條腿過渡到另一條腿,並在接觸地面的瞬間建立極高的穩定性。
- 單腳支撐的需求:
當您跑步時,只有一隻腳著地。身體需要防止在站立腳的髖部和軀幹處發生側向傾倒或過度旋轉。前側螺旋就是啟動前側核心,創造一個堅固的結構來抵抗重力和橫向力。 - 與「Head Over Foot」原則相關:
Weck Method 強調一個原則,即頭部(重心)應始終位於支撐腳的上方(Head Over Foot)。前側螺旋協助建立並維持這種對齊,確保力量能有效從地面傳遞到身體,減少膝蓋和下背的壓力。
(Head Over Foot的影片1:https://www.instagram.com/reel/Czhd5v7PMl2/)
(Head Over Foot的影片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ZGRygcCc4) - 高效的地面反作用力:
穩定的前側螺旋可以讓身體在腳接觸地面時像一個「緩衝器」一樣,吸收衝擊並將地面反作用力高效地轉化為向前的動能。
以上說明,提供給上課學員參考。

留言